
佳銘的家在台中東勢,附近的街坊鄰居就是親戚,所以大家往來頻繁,生活熱熱鬧鬧,不過,逐漸長大後,他才知道,原來小孩子美好歲月的背後,是爸媽的負重前行、咬牙苦撐。
他的家有四個孩子,再加上祖母與父母,一家七口人,靠父親日曬雨淋做板模,母親租了塊田種作物而勉強過日子,每當孩子要繳學雜費時父母更是特別倍感壓力,但爸媽從來不說,只是一再希望孩子們要好好讀書。
某次,佳銘一家和親戚出遊,看著其他孩子買東買西,他忍不住問母親:「為什麼他們可以買,我不行?」那一刻,媽媽忍不住落下淚來,那顆眼淚也讓佳銘明白,原來他的家庭經濟條件遠比他以為的要辛苦許多,他也才知道,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擔心,默默扛下了多少。
於是,高中的他沒補習,就靠自己拼命苦讀,讓英文從谷底翻升。上了政大,他也抓緊每一個學習機會,雙主修法律與日文,最多一學期修了32學分,每天都感覺課業好重、難以休息。「那時候真的覺得快走不下去了。」他說。但一句影集裡的台詞——「專注當下」,成了他鼓勵自己的話語。
後來,當三個孩子同時就讀大學時,父母終於再也撐不住地對他們說:「去申請學貸吧。」佳銘清楚記得,那時父母眼裡寫著滿滿的不捨與歉意。
也是那年,他鼓起勇氣申請了鴻海獎學鯨。雖然一開始遲疑:「我有比別人更值得嗎?」但他告訴自己,就試試看吧,「至少我沒放棄自己。」獲獎通知跳出的瞬間,他激動地對身旁朋友說:「我得獎了!」
這筆獎助學金,不只減輕了他的經濟壓力,也讓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被看見了。因為可以稍稍喘口氣了,因為他知道溫暖的幫助有著什麼樣的意義,他開始到偏鄉服務,教小朋友英文:「那不是船過水無痕,那是你真的在他們生命中留下了什麼。」

如今,佳銘已推甄上政大地政研究所。他說:「我爸媽從不阻擋我們念書,他們總是說:你們想讀,我們就盡量想辦法。現在,我也想成為別人的那個『想辦法』。」